看,我是如此懂你 - 自我覺察與購物的喜悅
- Mimi Wei-Ting
- 1 day ago
- 3 min read
Updated: 8 hours ago
上週陪大衛去 IKEA,逛呀逛地偶遇這個冷水壺。一見鍾情地欣喜入手。

⬛
認識我的可能很多都知道我是綠茶控,是綠茶當水喝的那種。雖然現在喝也都喝無糖或一分,但後來覺得好像該控制一下買手搖的部分。
幾年年前有嘗試用熱水煮茶包,味道很好,但得要放涼,而且不大能放。今年開始嘗試冷泡,味道比較淡而且時間長,但睡前弄一弄隔天就有得喝,還行。
⬛
但當時我用的是我的隨身水瓶來弄,表示我冷泡的時候,就沒有可以裝白開水的水瓶。慢慢不了了之。
後來偶爾看見的一些冷水壺,要嘛太大,要嘛瓶口太小,要嘛這個要嘛那個,感覺都不大合適。
直到看見它。
⬛
如果說 IKIGAI(日文,意思為「生存的意義」)是【 熱愛+擅長+世界需要+能獲得回報 】這四件事的交疊,那我大概會說,購物的喜悅,是【 喜歡+需要+可負擔 +值得】這四點的交疊。
而這個冷水壺,雖然才兩百不到,但買回來使用近一週,感覺相當完美,相當滿意。
⬛
不過這也讓我延伸思考幾件事:
雖然我說感覺相當完美,但購物的喜悅不需要物件是完美的。也就是,不需要四點都是滿分。
而其實這四點好像也沒有所謂的滿分,因為它們都是評估(assessment),都是根據自己賦予的定義。
比方說值得這件事,我們為物件賦予的價值呢,其實是一種你認為值得就值得,你認為不值得就不值得的情況。所以小農或手作或特殊材料究竟是否「值得」,本身就是一個唯心的問題。
⬛
綜合來說,讓我意識到:能買到自己喜歡滿意的東西,其實是需要學習與訓練的能力。它其實是高度自我覺察的綜合實踐結果。
因為需要對自己的【 喜歡+需要+可負擔 +值得】有相當清晰的理解,對於這四點在特定物件上的重要性、的彼此退讓,有相當明確的判斷。
簡言之,能買到自己喜歡滿意的東西,不在於物件的本身是否「完美」,在於對於自己的認識是否「完整」。
⬛
我們或許都認識買東西很猶豫不決的人吧,也遇過買完東西沒多久就後悔的人吧。
其實我有時候也依然是。
但這幾年,一方面物慾愈來愈低(搬過幾次家、丟過幾次幾乎沒穿/戴/用過的小山,大抵能有這樣的功效),一方面是擁有的東西愈來愈齊全(除非壞掉不堪用了,不然需要買的東西似乎愈來愈少)。
但另一方面,似乎當我隨著年紀愈來愈懂自己,也愈來愈明白,相對於「欣賞但不一定需要擁有」的那些,真正的一見鍾情、真正知道「這就是我需要想要的」是什麼感覺。
⬛
之前在 thread 上看到一則貼文,鼓勵大家「把自己的生活當風格選物店」。
當時心有戚戚焉,只覺得——
那是因為「讓自己被自己喜歡的東西圍繞,是一種『一睜開眼,放眼望去都讓你滿心歡喜』的幸福」。
現在想想,能有這樣的幸福,原來更是因為: 當我們能讓自己被自己喜歡的東西圍繞時,除了在告訴自己「我值得」,更是在大聲對自己說——
「看,我是如此懂你。」❤


Comments